門廊上的嬰兒鞋  

 

為了追隨自己心愛的,一個男人試圖結束自己的生命,繼而開始研究超自然現象〈鬼〉,希望可以再見到自己的未婚妻,他無法原諒自己在車禍當下,為了當英雄,跑去救另外一個人,讓自己的未婚妻孤零零地單獨死去,自殺對於世人而言,是個不負責人的行為,對羅斯而言確是追尋真愛的途徑,可以讓他到另外的世界與心愛的人團聚,雖然他始終不得願,而在抓鬼的過程中,他邂逅了一位女孩-莉亞,進而帶出一段隱藏多年的命案。

 

「煉獄,不過是明天的同義字罷了」〈P.305〉這是羅斯的心情,讓人無限哀悽。明天,我們總認為是美好,又充滿希望的,是面對怎麼樣的絕望,會讓人有這種想法呢?

 

「幸好有你跟我這種人存在,要不然那些正常人怎麼會有比較的標準」〈P.355〉這是羅斯對著自己的侄子伊森如此說著,羅斯不停地嘗試自殺,在世俗的眼光中,這是一種病態,而伊森患有色性乾皮症,是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皮膚細胞對陽光中的紫外線極度敏感,長期照射陽光毀使得細胞壞死,所以他只能生活在黑暗的世界,所以他渴望陽光,即便是為了一時快感,賠上自己可能只有十幾歲的性命也甘心,他想像煙火一般,用力地在有限的時間內燃燒一番,可是他的媽媽-雪兒碧不怎麼認為,所以用愛將他限制住了,他只能在晚上出來行動,也從來未到學校去。他很早就接受自己可能短暫的生命,但仍想要瘋狂一番,所以他一直很崇拜遊走於危險邊緣的舅舅-羅斯,可以不斷地去冒險,所以不是很理解渴望死去的舅舅的心情,但兩人在世俗眼光,的確都是異於常人,但羅斯為了鼓勵姪子,用如此玩笑地方式說著,如輕描淡寫,更顯得有種默默的哀傷。「因為英雄的超能力很簡單,就是傾聽或是去愛,英雄指是一介凡人,深知即使自己的人生糾結得無可救藥,也還是有能力去解開別人的結,這樣的舉動說不定能讓某個人回過來把你拯救出來」〈P.462〉這或許就是羅斯對於姪子該有的使命,鼓勵他,同時也救贖自己。

 

作者利用引用的方式,表達了像是故事的主旨,或者是角色心情的代表,或者只是一段冷血無情的陳述事實,與故事中的血淚形成一種強烈對比,更顯得諷刺萬分。

 

作者在描述上的手法,使故事看起來像是一塊塊的拼圖,看似各自獨立毫無關係,但隨著劇情的推演,整個事件的容貌見見清晰,破碎的描述,全部都連接起來,拼圖的全貌終於可以看見了,但是破碎的情節與眾多的人物,真的很容易讓人有些混亂,特別外國名字又特別難記,不過作者厲害地將他們全部串連起來,作者自己也說 很怕讀者會一頭霧水,他在第一部把所有的零件攤開,讓故事情節在最後一部完成,真的很不簡單呢!

 

第一部帶出各各片段,不同的人所發生的不同的事,讓人有種深在雲霧中;第二部回到了過去,開始敘述起西西莉亞的故事,她的心境與掙扎,但到了最關鍵的時刻, 視角又回到現在的時間點,完全抓住了讀者的心,心情像是三溫暖了,故事峰迴路轉,完全猜不到下一秒會怎麼樣,究竟真相到底是甚麼,看似鬼故事,卻又融合歷 史故事,故事中提到的二0年代與三0年代的「美國優生研究計畫」,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沒想到這種慘無人道,壓迫印第安族群的事情,是真真實實地發生,以優 生的口號,用拐騙的方式,強迫印第安族群節育,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會生育,這種以白種人所繪製地自以為是的藍圖世界,實在是讓人覺得噁心,當然作 者有加入一些自己的揣測,故事中的內容更是讓人不甚唏噓。同時推理也在書中佔了很大的比例,隨著開發案,一件隱藏多年的命案,漸漸浮出水面,到底真相如何 呢?女孩是自殺?還是他殺呢?隨著故事推演,我們會慢慢地拼出真相來,真的很過癮,不得不佩服作者在故事的編排與敘述手法的高明,很多句子都能發人省思呢,大推!

 

「人之所以相信什麼事情,是因為他們必須這樣相信。」〈P.392〉不少人找了專家來抓鬼,但其實心中並不相信有鬼,只是需要用這樣的形式來說服自己,他們必須這樣相信,他們才有活下去的動力,即便專家只是個騙子,也甘之如飴。

 

「你拿什麼樣的面具去面對世界,要比面具底下的臉來得重要」〈P.160〉這是莉亞對於自己的丈夫史賓瑟的見解,她始終覺得丈夫在乎地是名聲,也就是外界的眼光,所以他會試圖掩飾一些事實,例如:莉亞自殺的事情,或者他無法接受自己奉為畢生準則的「優生學」,被莉亞與自己的孩子給打破了,身上流著他所鄙視的吉普賽血液,所以他選擇不相信自己妻子的清白,悄悄地結束孩子的生命,對外宣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死胎......等等。

 

「恐懼是個六尺見方的密室,沒有窗也沒有門」〈P.229〉我覺得這樣描述「恐懼」,相當貼且和新穎,完全說出恐懼給人的感覺,把抽象的感覺,表達地相當具體。

 

「為什麼要把自己定義成其他人的一部分」〈P.238〉我覺得這句話很棒呢!我們會介紹自己是誰誰的女兒,是誰誰的妻子,我就是我,為什麼要變成別人的一部分呢?這是莉莉(莉亞的母親)面對她喜歡的對象-約翰問他的問題所得到的答案,她始終當個模範女兒,接著被培養成一個模範妻子,根深蒂固的觀念,讓她忘記自己原本的面貌,與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直到她遇到了約翰,才真正找到自己。「他懂得被別人貼上標籤,從此以後就被框住的感覺」〈P.238〉這是約翰從小被歧視後了解到的心情,或許正是因為兩人都有不完整的靈魂,所以才會這麼地契合,彼此深深的吸引,可是彼此的身分與種族,注定了一場悲劇。

 

此部的主軸是「愛」,過度的愛,容易讓人窒息,不論是雪兒碧對於自己兒子伊森,為了他的生命安全,將它圈禁在黑暗的世界中;又或者是史賓賽對於自己的妻子莉亞,用自己的標準限制莉亞的行為,自以為是地解釋莉亞的行為,甚至隱瞞事實,口中說著,你做的每件事,說的每句話都是因為愛你,其實都是為了自己,而是出自於自己的恐懼,害怕會被對方拋棄,害怕自己會不知所措,愛不能合理化所有的行為,過而不及都是不好的,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但是卻也最難做到呀!

 

最後附上一些介紹,可以更加了解故事的背景與內容:

 

【作品簡介】

寶寶在哭,寶寶在哭

我的寶貝現在一定餓了,又冷又餓

 

寶寶彷彿就在我眼前慢慢縮小。突然,我癱軟在史賓瑟的懷裡。我沒有張開眼睛,即使他像個已放棄希望的男人發出長嘆,我也沒把眼睛張開。他為床上的我蓋好被子,脫去我的皮靴,離開時將身後的房門牢牢鎖上。

我不認為這是失敗。

畢竟,我現在知道,寶寶不是被藏在這棟屋子裡。

 

寶寶不見了。

她的臂彎中還留著寶寶的溫度,眼瞳裡還映著寶寶的臉龐。

西西發了瘋似的在屋宅裡尋找寶寶的蹤跡,她知道孩子一定是被丈夫藏起來了。

自從有人在門廊上放了雙小巧的鹿皮軟鞋起,她就該知道自己被盯上了,那雙嬰兒鞋是個暗示,有人對她的一切瞭如指掌,在她看到孩子黝黑扁平的臉蛋後,她早該對寶寶的安危有所警覺。

崇尚優生學的教授丈夫不可能容忍黑膚嬰孩,除了有損他的名譽,更有愧他的家族血脈。他會把孩子交給別人收養嗎?還是放到教堂門口?抑或送到孤兒院?還是他真的會下手殺了這孩子?

寶寶哭吧,寶寶哭吧,這樣媽媽才能找到你。

 

本書涉及的背景:

在一九二○、三○年代,佛蒙特州的伯靈頓有一群思想激進的人,其中不乏醫生、律師、大學教授,例如小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美國著名法學家、最高法院大法官,美國詩人老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之子)、柯立芝總統(美國第三十任總統,共和黨籍。佛蒙特州律師出身)、瑪格麗特.桑格(美國控制生育運動領導人、美國生育控制聯盟創辦人,提倡優生學)。這些人決定要保存該州原本的田園風貌,方式是去除那些他們認為不合格的人,擺明了說,只要是非屬於白人新教徒的皆屬之。

 

他們從啟動一項調查著手,將那些開枝散葉的「墮落家族」圖繪出來。他們認為,這些不斷在救濟院、精神病院和監獄來來去去的家族在經濟上無異於一個無底洞,而這些人常常是阿貝納奇印地安人、法裔加拿大人和窮人。

 

佛州在一九三一年通過了《佛蒙特州絕育法案》,支持這些人自願絕育。而雖然該法案的名稱是「藉由自願絕育以達人種改良之法案」,所謂「自願」不見得是出於自由意志,很多情形下,只要有兩名醫生簽名,就可以為某個個案進行絕育。所以說絕育的程序到底有多自願頗有疑問。在美國,有三十三州曾經立法通過絕育法案。直至三○年代末期,該計畫因為資金短缺無以為繼,但在這個計畫被畫上休止符之前,已有成千上百的阿貝納奇人和其他族群被施以絕育手術。

 

優生計畫的終止是拜納粹之賜,納粹對美國這項計畫稱譽有加。二次大戰後,納粹科學家在戰爭犯罪審判庭中更是指出,他們的種族淨化計畫即是以美國的優生計畫作為基石。

 

本書值得探討的是,在美國歷史上普通公民根據憲法原則捍衛自己的公民權不受政府權力侵犯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對於那些需要家人和社會照顧,沒有能力自己做主的弱者來説,他們的法律權利如何得到保護?正如同書中所提阿貝納奇印地安人,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生活方式,卻遭受優生學法案的迫害,往往被送進精神病院和監獄,並且被迫做絕育手術。(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67793760025314/?fref=ts)

 

 

   者: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

 

出版社: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arrow
arrow

    P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